小米財報很爆 怎么股票反而跌了
小米贏了or小米輸了?小米這是一個問題。
就在昨天,財報小米發布了2025年第三季度的爆股財報,網上那是票反鑼鼓喧天、鞭炮齊鳴,而跌全是小米“火了、爆了”,財報但也有人覺得小米財報其實沒吹的爆股那么神。
差評君也去翻了翻財報,票反仔細看了下電話會議的而跌內容,感覺小米確實處在一個“薛定諤的小米贏”的狀態。
首先,財報可以肯定的爆股是,小米的票反三季度財報是張挺好看的答卷。
簡單看一組數字,而跌總收入1131億元,同比增長22.3%,經調整利潤113億元,同比增長80.9%,創下了歷史新高,毛利率達到了22.9%,也取得了一定的增長。
而且,這些數據無一例外,都高于之前外界的預期,特別是利潤部分,遠高于預估的107億。
光從這些數據看吧,怎么都感覺小米的未來形勢一片大好。
可偏偏今天股市一開盤,小米就一路下行,最低甚至已經跌破40港元每股。
所以這到底是咋回事。
咱們可以一點點地拆出來看,先看贏的部分。
小米財報最亮眼的部分,肯定是汽車及AI等創新業務分部,收入283億元,同比增長197.9%,交付量10.88萬輛較Q2增長33.8%,如此驚人的數據也帶來了7億元的盈利,不出意外,小米應該是造車新勢力盈利時間最短的車企了(小字之一)。
另一邊,智能手機出貨量,連續第9個季度實現同比增長,在這里面,小米又一次表現出高端已成的態勢,因為在中國大陸高端市場,無論是3000以上還是4000-6000元價位段,市占率都在進一步提升。
而在生態方面,AIoT平臺(米家)連接設備首次突破10億臺,擁有5件以上設備的用戶達2160萬,紛紛同比大漲超20%。
這些成績也算是給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小米在全領域取得巨額聲量的一個回報吧。
但在這些華麗的數字背后,不少人可能也有些擔憂。
先看小米的基本盤手機業務,盡管高端上有了一定突破,但小米手機整體均價反而同比下滑 3.6%。
所以小米手機目前在國內正在經歷一個轉型期,而海外又以中低端機型為主,兩者疊加起來可以說整體上揚,但仔細看每個模塊都有自己的故事。
而且,這部分業務還將長期受到內存價格上漲的影響。
好在小米方面給出的回應是,預定的產能足夠保證明年供應不出問題。
但更長遠得看,可能得瞧小米手機端,怎么取舍業務成本和利潤了。
另一邊,汽車部分雖然實現了快速盈利,但近期整個互聯網輿論環境有些變化。
而且由于SU7 Ultra作為偏小眾車型,部件成本增加和 SU7 Ultra交付量占比的減少,小米的汽車業務毛利環比反而是在降低的。
不僅如此,由于海外數據中心對儲能需求的拉動,碳酸鋰期貨的價格已經接近翻倍了,這對未來汽車動力電池成本將是一次巨大增加。
再加上明年購置稅的退坡,小米要給大量已下定車主進行托底,所以小米的管理層也在電話會中,提前預測明年汽車業務毛利率會有所下降。
不過好在小米目前依舊手握天量訂單,短期內保持“供不應求”的狀態應該沒什么問題。
相比較而言,小米IoT業務成績就有點不怎么突出了,這部分收入相較上一季度下滑了接近30%,智能大家電收入更是環比減少了將近65%。
小米在財報中給出的原因是季節變化空調需求少了,還有國補逐漸收緊。
與此同時,隔壁美的和海爾第三季度業績,依舊保持增長。
不僅如此,老對手格力,最近也鼓搗出了兩個子品牌 “ 小涼神 ” 和 “ 致享家 ”,把價格干到了 2000 元以內,進一步加碼對小米性價比家居產品的攻勢。
所以,其實資本市場的態度還是比較真實且無情的。
他們不看你過去賺了多少,只看你未來還能不能多賺。
經過多年的高端化、多領域布局,小米成功站上了萬億市值的平臺。
但接下來小米要面對的,是一場包括了品牌、輿論和技術等等多方面的考驗。
總之造車這道最大的坎,小米算是跨過去了,但跨過去之后,前方的路或許并不是坦途,而是一片更深、更卷的紅海。
(責任編輯:百科)
- 教育部:2026屆高校畢業生規模預計1270萬人!多所高校宣布延長研究生學制
- 華為“碰一碰”新專利公布:重塑內容分享模式 引領設備交互新范式
- 辦公黨的福音!鴻蒙版釘釘首發折疊屏“自由多任務” 大屏辦公效率再升級
- (鄉村行·看振興)浙江嘉善:一只湖蟹品“三味” 農文旅融合激活共富密碼
- 北京上演“天空幻境”:朝霞美成壁紙
- 服務消費崛起,鑄就超大規模市場新引擎
- 雷軍做對了什么!小米YU7靠什么讓年輕人等一年:這些原因你能get到嗎
- 《千金謀》等三部短劇齊熱播 鹽言故事“爆款短劇制造機”地位受追捧
- vivo S50全系標配3D超聲波指紋 有三大優勢
- 瑞聲科技收購芬蘭企業Dispelix:加速布局AR光波導技術
- 電車充電紀錄被蓮花Emeya刷新 10%充至80%僅需13分鐘
- (粵港澳全運會)張博恒——身后的雨,淋不濕眼前的路
- 三亞亞沙會成立8個競賽場館(群)團隊 全面沖刺籌備工作
- 《中歐班列發展報告(2025)》發布:有力保障國際產業鏈供應鏈穩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