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發表
大家都知道,個常吃粗糧對身體好,粗糧吃法錯能幫助控糖、正讓控體重。血糖
但你知道嗎?飆升粗糧吃不對,也可能讓血糖“蹭蹭”往上漲。多人都尤其是個常很多人愛粗糧“細”做——把粗糧打成糊、磨成漿,粗糧吃法錯這看起來健康,正讓實際上反而把升糖速度“開了加速器”。血糖
很多人愛的飆升粗糧打成糊糊喝 卻讓你血糖“飆升”
生活中不少人覺得粗雜糧吃起來口感太粗糙,習慣將它們打成糊,多人都認為這樣既改善了粗糧粗糙的個??诟?,又保留了粗糧的粗糧吃法錯營養,看似一舉兩得。正讓尤其對牙口不好的老年人來說,用料理機、豆漿機處理粗糧,或直接購買預加工好的粗雜糧糊粉,成為了一個常見的選擇。有時為了改善口感,還會加入蜂蜜、糖、豬油、黃油等。然而,這個看似“兩全其美”的食用方法,卻并不正確。粗雜糧通常比精細糧更有利于控制血糖,但粗雜糧的加工形態不同,其對血糖的影響也差異很大。我們試著比較幾種不同形態粗雜糧的血糖生成指數(GI)。
各種粗雜糧不同加工形態的血糖生成指數
注:1、按照 GI≤55、70>GI>55、GI≥70 分別為低 GI、中 GI、高 GI 食物的標準,將上述粗雜糧分別標為綠色、黃色、橙色,以示對比。
2、數據來自《中國食物成分表》標準版第6版第一冊及參考文獻。
可以明顯看出,粗雜糧加工為糊粉后,其 GI 值均有所升高。很多粗雜糧也從低 GI 的食物變成高 GI 的食物。部分粗雜糧糊,如即食燕麥粥、薏米糊粉的 GI 值甚至比精細糧主食的 GI 值更高。
要知道,大米飯(粳米)的 GI 值為 78,而面條(小麥粉,硬,扁粗)的 GI 值僅為 46。將粗雜糧加工成糊粉、漿,本質上是破壞了粗雜糧最大的營養優勢之一,即“粗”,使其維持餐后血糖平穩、延長饑餓間隔時間的功效大打折扣。
很多朋友選擇吃粗雜糧,要么是為了預防糖尿病,要么是為了幫助自己增加飽腹感、控制食欲,健康減重。但若選擇吃粗雜糧粉,尤其是高溫沖調/熬煮的粗雜糧糊/羹,恐怕事倍功半。
另外,還要警惕以粗雜糧為原料,加入糖、鹽、油等加工成的零食、主食,這種深度加工也會大大提升其 GI 值。
如玉米(甜、煮)被加工成玉米片后,GI 值從 55 升高到 79,由一個健康的低 GI 食物變成糖尿病患者需要限量攝入的高 GI 食物。類似的,如果你喜歡吃熬煮或沸水沖調的粗雜糧糊糊(水溫越高、淀粉糊化程度越高、越好消化),還要加入蜂蜜或糖以及油脂調味,雖然好吃、方便,但對血糖的影響很可能由正轉負。
粗糧的“靈魂”在于“粗” 顆粒越完整,升糖越慢
上文提到,粗雜糧的“靈魂”之一就在于“粗”。這個粗,一方面是指其形態完整。如燕麥、全麥、蕎麥等粗糧沒有因為精細加工損失麩皮、糊粉層、胚芽這些富含膳食纖維、維生素和礦物質的部分;另一方面則是指其口感粗糙。
因為加工程度低,保留了完整的食物形態,再加上膳食纖維含量高,顯得偏硬且不容易咀嚼。而正是這種口感上的“粗”,成就了它的“控糖”優勢。通常,食物形態越完整,消化速度越慢,引起的血糖波動越小,也即血糖生成指數越低;
相反,加工程度(結構破壞)越高、顆粒越小、淀粉糊化程度越高,消化速度就越快,血糖波動也越大,也即血糖生成指數越高。粗雜糧當然也符合這個規律。
我們先以“全谷物”為例討論粗糧,其在完整形態下保留了完整的麩皮,這層麩皮包裹著內部糊粉層和胚乳,使它們沒那么快速地與胃腸道中的淀粉消化酶接觸,消化速度更慢,也就沒那么快被分解為葡萄糖、進入血液升高血糖,因此 GI 值普遍較低。而將其加工成糊粉或磨成漿后,麩皮被破壞,失去了包裹、延緩淀粉消化的作用;研磨使淀粉顆粒變得細小,增加了與各種消化酶的接觸面積,再加上高溫熬煮使淀粉充分糊化,消化速度進一步提高, GI 值就會有顯著升高。
再以“紅豆”為例討論雜糧。常壓煮熟的紅小豆 GI 值僅 23,妥妥的低 GI 健康雜糧,可做成糊粉后 GI 值飆升到 72。背后的原因也是因為紅小豆在磨成糊粉后,其中淀粉充分暴露,與消化酶接觸后迅速消化吸收、升高血糖。
粗糧正確吃,記住 3 個關鍵
想讓吃粗雜糧這件事“利益最大化”,大家可以遵循下面 3 個關鍵原則,尤其是對于需要控制血糖、體重的朋友來說,想健康吃粗雜糧還是要不少注意事項的。
1、形態盡量完整
形態越完整、加工程度越低的粗雜糧,引起的血糖波動越小。所以,如果大家胃腸道健康狀態允許、消化能力正常,最好選擇吃整粒、完整的粗雜糧。比如,吃燕麥米和大米蒸的雜糧飯,就優于吃熬得黏黏糊糊的燕麥粥;能吃蒸南瓜塊、玉米段,就盡量避免喝南瓜羹、玉米糊糊。吃煮熟但有嚼勁兒的糙米紅豆粥,就比吃煮到爛糊的雜糧粥強。
2、味道盡量天然
要盡量選擇味道天然的粗雜糧,比如原味的煮玉米棒、全麥饅頭、雜糧粥等。盡量少吃那些為了改善粗雜糧口感,額外加入太多糖、鹽和油的加工食品。除了前文中提到的加糖/蜂蜜粗雜糧糊粉,加入大量黃油、糖的粗雜糧餅干、點心,以及看似有雜豆雜糧,實際上加入果脯蜜餞、白砂糖,吃起來又甜又糯又粘的八寶飯,都對血糖、血脂的控制有不利影響,而且熱量也不低,稱得上是“偽健康食物”。例如一些粗糧餅干,其脂肪含量比蘇打餅干更高。然而因為有粗糧的“加持”,追求健康的朋友很可能會忽略這一點。即使想喝粗雜糧糊,也應盡量選擇不添加糖或其他甜味調味品的。
3、搭配盡量多樣
不同種類的粗雜糧,即使在完整形態下,其 GI 值差別也不小。像糙米和粳米做成的米飯,GI 值為 78,并不比糯米飯 GI 值 87 低太多;而大麥(整粒、煮)的 GI 值僅 25、燕麥飯(整粒)GI 值僅 42、莜麥飯(整粒)的 GI 值僅 49、扁豆(紅、?。┑?GI 值僅 26。
如果你需要嚴格控制血糖,可以在選擇完整形態粗雜糧的基礎上,優先選擇 GI 值更低的粗糧作為主食。更方便的做法是豐富你的主食搭配。一方面,我們可以選擇不同的粗雜糧搭配,這樣不僅均衡了其 GI 值,還能獲得更豐富的營養;
另一方面,可以按合適的比例搭配粗雜糧和細糧。一開始如果接受不了粗糙的口感,粗雜糧比例可以較少,如 1/5~1/6,逐漸過渡到 1/3~1/4。如用大米,搭配糙米、燕麥、紅小豆、紅薯塊等做雜糧飯。
最后還是要提醒大家:粗糧雖好,不是越粗越多越好。還是要注意粗細搭配,尤其是對于胃腸消化較弱的人群也需適量。
一個提升粗雜糧口感,不影響血糖的小技巧:
粗雜糧在烹煮前,用清水浸泡數小時,通常顆粒越大,外皮/殼越堅硬,浸泡時間越長。隨后,無論是煮飯還是煮粥,都不要太長時間高溫加熱,只需確保熟透即可。浸泡能讓粗雜糧充分吸水軟化,即便蒸煮時間不太長,做出來口感也不錯。
隨機閱讀
熱門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