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 id="zlk11"><small id="zlk11"></small></b>
  • <b id="zlk11"><sub id="zlk11"></sub></b>

  • <rp id="zlk11"></rp>
    <var id="zlk11"></var>
    <video id="zlk11"><td id="zlk11"><output id="zlk11"></output></td></video>
      1. ?
        當前位置:首頁 > 探索

        為什么有的人天生“面相有點兇”

        生活中,人天你有沒有遇到過那種看起來就不好惹的生面人?但其實他們什么都沒做,但就覺得他們天生面相有點兇,點兇有距離感,人天不敢隨便開玩笑。生面

        問題來了:為什么有的點兇人,天生就容易讓人覺得“面相有點兇”?人天這背后,是生面基因的偶然,還是點兇進化的信號?今天來詳細說說。

        什么是人天長得兇?

        要討論長得兇是否遺傳,首先要厘清什么是生面“長得兇”,否則一開始就模糊了概念,點兇后續只能是人天非常離譜了。

        不過,生面“長得兇”似乎很多時候是點兇比較抽象的,比如我們形容面相兇用的“兇神惡煞”“面目猙獰”之類的形容詞多少都是比較抽象、缺乏定義的。

        當然也有一些相對可以參照的形容,比如形容陰險兇惡的“鴟目虎吻”,或者像“鷹視狼顧”“虎視眈眈”“蜂目豺聲”“青臉獠牙”等等一系列成語。

        從這些形容里,我們可以多少得出一些大致結論——面相兇多少是和“攻擊性”“不易接近”等之類的特征結合在一起。

        這方面,我們可以用一些面部特征的量化來進行參數描述。比如,基于生物計量學參數,可以從面部的幾何形狀和比例來對一個人的面相兇狠進行描述。

        典型的就是面部寬高比(fWHR):這是指左右顴骨之間寬度與眉毛和上嘴唇之間的高度的比值[1]。


        面部寬高比示意圖,圖源:參考文獻 [1]

        早期人類學家對原始部落進行觀察和分析時就發現,有暴力攻擊行為的男性獵人比沒有暴力攻擊行為的男性獵人有更寬的面孔[2]。

        后續研究人員經過大量的研究后佐證了這一觀點,并正式提出了面部寬高比和攻擊性關聯這一觀點。

        比如在體育競技中,攻擊行為是非常普遍存在的,研究人員對曲棍球運動員的面部寬高比和運動員的攻擊性行為(比如比賽中被罰分鐘數)等進行了關聯研究,結果發現,面部寬高比和攻擊性行為呈現了明顯正相關[3]。


        六支加拿大球隊的男性職業曲棍球運動員的面部寬高比和攻擊性行為之間的關系: (a) 總體分析,b-g單獨球隊分析,圖源:參考文獻 [3]

        目前關于面部寬高比和攻擊性行為的關系有諸多研究,被認為是一個獨立于性別、年齡、文化背景以及所受的刺激類型的因素,對于社會預防和控制暴力具有重要意義。

        值得一提的是,面部寬高比這一特征甚至不只是局限在人類中,研究人員在倭黑猩猩中對面部寬高比和攻擊性進行了研究,也得出了類似的結論[4]。


        圖源:參考文獻 [4]

        當然,也有研究不認可這一觀點,認為面部寬高比和行為并不存在直接關聯,或者,至少我們不能夠直接依據面部寬高比就來推測行為,而是應該加入其他更多的因素來考量[5]。

        除了面部寬高比,還有面部骨骼結構特征,如顱面骨骼的發育、軟組織的分布以及面部肌肉的形成,就像我們有時候會用“滿臉橫肉”來形容兇狠,以及大家更容易關注到的眼間距、鼻寬、嘴唇厚度等都可能給我們形成此人面相是否兇狠的感官。

        當然,自然少不了面部表情的管理了。

        人類是面部非常明顯的生物,面部表情在我們的交流溝通中傳達了許多信息,因此我們自然可以從豐富的面部表情中尋找到信息,比如下圖是中性表情和六種基本情感的 3D 模擬,相信大家可以自然從其中感受到相應的情緒[6]。

        事實上,研究也證實了這點,而且研究還發現,人們在觀看憤怒、快樂、驚訝和悲傷的模擬情緒面孔會明顯增加他們對應的情緒,某種程度上算是一種情緒放大。

        不過相比于面部特征,表情情緒更加多變,因此某種程度上,面部特征屬于相對更加穩定的和面相兇狠相關的參數。

        面相兇會遺傳嗎?

        盡管我們目前無法精確定位到哪些基因位點是對面部特征負責,但是根據相關研究,目前已經發現諸多基因位點是和面部特征具有相關性,如面部輪廓是和 TBX15、RPS12/FYA4 有關,眼形和 UBASH3B、WDR27 等有關, BMP2、SOX9、DHX35 等基因則控制著鼻子的形狀等[7]。


        圖源:參考文獻 [7]甚至有科學家依據基因來預測人類長相的研究[8]。


        圖源:參考文獻 [8]

        當然,具體到面相兇方面,研究最多的是面部寬高比,但是由于面部寬高比和行為的關系提出還不到二十年,因此關于其背后的遺傳因素探究還非常少。

        比如有人提出面部寬高比和雄性激素受體基因(GAGn)中的 CAG 重復數量有關,也就是和雄性激素敏感多態性有關,但是也有研究認為這種觀點是不正確的[9]。因此,目前關于面部寬高比的遺傳因素還不能確定。

        不過,如果從面相本身在進化中的意義,我們有理由相信一部分兇狠面相是可以遺傳的。

        比如達爾文早期就注意到過面部行為不只是人類中存在,在多種物種里都有呈現,比如下圖里的猴子,面部呈現了明顯的表情。


        圖源:參考文獻

        這些表情對于動物表達相應的信號是很重要的,尤其是攻擊性,在生物進化中具有重要作用。無論是防御還是捕食,這有利于動物通過簡單的面部表現就建立自己的優勢,屬于一種進化優勢,甚至對社會性動物中,通過面部兇狠來建立穩定的等級秩序都很有必要。

        因此,這一點可以某種程度解釋,為什么“面部兇狠”可以成為一種進化選擇因素,并最終落到基因層面進行傳遞。

        面相兇就真的兇惡嗎?

        那么,面相兇狠就一定是真的兇惡嗎?不盡然。

        事實上,春秋時期的大教育家孔子就為我們留下了一句著名的話:“以貌取人,失之子羽”,曾經也流行“我很丑但我很溫柔”的類似話語。

        很多時候,面貌是和諸多因素有關,不僅僅是行為、情緒、激素,甚至是一些簡單的面部處理,比如胡須、眼鏡、發型等都可能影響我們對面部屬性的判斷。

        比如下圖為我們展示的是同樣一張面部經過修改后的結果,但是人們可以明顯從其中感知到情緒的變化差異[10]。


        圖源:參考文獻 [10]

        由此可見,我們并不能簡單地以面相來判斷一個人的性格特征,更不能簡單的以次來推測這人的行為。

        參考文獻

        [1]https://www.scirp.org/journal/paperinformation?paperid=60158

        [2] Christiansen, K. and Winkler, E.M. (1992) Hormonal, Anthropometrical, and Behavioral Correlates of Physical Aggression in Kung San Men of Namibia. Aggressive Behavior, 18, 271-280.

        [3] Carré, J.M. and McCormick, C.M. (2008) In Your Face: Facial Metrics Predict Aggressive Behaviour in the Laboratory and in Varsity and Professional Hockey Players.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 Series B Biological Sciences, 275, 2651-2656.

        [4]Facial width-to-height ratio is associated with agonistic and affiliative dominance in bonobos (Pan paniscus)

        [5]Gomez-Valdes J, Hünemeier T, Quinto-Sanchez M, et al. Lack of support for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facial shape and aggression: A reappraisal based on a worldwide population genetics perspective[J]. PloS one, 2013, 8(1): e52317.

        [6]Emotional responses to watching and touching 3d emotional face in a virtual environment

        [7]基于全基因組關聯研究的人類頜面部形態遺傳學決定的研究進展

        [8]Lippert C, Sabatini R, Maher M C, et al. Identification of individuals by trait prediction using whole-genome sequencing data[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17: 201711125.

        [9]Why the Wide Face? Androgen Receptor Gene Polymorphism does not Predict Men’s Facial Width-to-Height Ratio

        [10]Deep learning for face image synthesis and semantic manipulations: a review and future perspectives

        策劃制作

        作者丨李雷 中國科學院生物學博士 生物物理學會會員

        審核丨李旭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副教授

        策劃丨張林林

        責編丨張林林

        審校丨徐來

        分享到:
        ?
        最斩殴美精品一二三区_手机免费Av片在线播放_精品在线欧美一区二区_亚洲欧洲自拍拍偷午夜色无码_精品3d动画肉动漫在线无码_日本高清中文字幕二区不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