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5-11-21 05:28:17 來源:企業錄(www.cmjokers.net)-公司信息發布,網上買賣交易門戶 作者:焦點
2017年8月,獨家對話達醫代醫 騰訊發布了AI醫學影像產品“覓影”。騰訊馬化騰在朋友圈轉發評論道“一小步,健康有希望”??偛?個月后,吳文在科技部公布的生偽中國四大AI平臺中,百度要做自動駕駛,命題阿里要建設城市大腦,獨家對話達醫代醫科大訊飛將領銜智能語音,騰訊而騰訊則主攻醫療影像。健康
彼時,總裁騰訊市值已達5000億美金。吳文這家自3Q大戰后,生偽致力于尋求社會尊重與認可的命題巨頭,在公共領域留下了“不是獨家對話達醫代醫特別會公關”,但遇事總會“誠懇聆聽,深切自省”的形象,這樣的風格被認為與醫療嚴肅、保守的氣質相符,使得決策者們相信“務實而低調的騰訊,在醫療領域,不會為追求商業化而做出格的事”。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在騰訊總辦層面討論醫療業務時的常用詞是“克制”。盡管,騰訊既沒有現金牛業務醫藥電商——“貓狗拼”的相關業務早已是百億級別的營收體量,也無意施展財技——基于PE值的差異將醫療業務獨立拆分,向資本市場兌現短期利益。
在2018年那場自上而下的"930"變革之前,騰訊的醫療業務始終與醫院和患者的訴求緊密相聯。不管是戰略投資丁香園、微醫,還是自產騰訊醫典的科普內容,探索人工智能在醫療影像層面的應用,它都在試圖以最貼近“醫療”本質的方式切入這個行業的核心圈層——為醫患創造價值。
但事實證明,互聯網慣用的以技術、金錢換速度與規模的狂飆,撞不破醫療系統盤根錯節的堅固堡壘。
"930"變革后,騰訊順勢轉入互聯網的下半場,希望將其積累多年的產品能力從C端用戶向B端客戶遷移,實現業務的正向循環。醫療單元也被囊括其中,在組織架構上,騰訊醫療被劃入新成立的云與智慧產業事業群(CSIG)。
技術與金錢從不是互聯網巨頭的桎梏,但時間、耐心卻是奢侈品。2019年,騰訊把這兩件奢侈品交付給了醫生出身的吳文達。
這是一個奇妙的搭配。
某種程度上,吳文達是一個醫療“極客”,他在新西蘭的國家級燒傷中心和澳大利亞的沙漠小鎮做過初級醫生,兼具哈佛大學公衛教育背景,又先后在麥肯錫和蓋茨基金會擔任醫療業務負責人。這些經歷讓他在覆蓋臨床、公衛、和商業咨詢等諸多領域的同時,長出了全球化的視角,能夠更為全面和清晰地看待中國醫療在世界浪潮中的位置。
騰訊的這次邀約,為吳文達的醫療之旅提供了將多重理想同時付諸于實踐的空間。在香港大學的一次學生交流中,吳文達這樣描述自己和騰訊的關系,“騰訊需要懂醫療的人將技術和中國醫療系統結合起來”。
在騰訊這家互聯網科技巨頭的坐標系內,吳文達時代的騰訊健康正逐漸從“連接創造價值”的臺前,轉入了“賣云賣算法,低調做乙方”的幕后。
在最新的組織框架里,騰訊健康被分為三條業務線。醫療健康事業部負責產品研發和運營,負責將騰訊云的底層能力以工具化的方式交付給商業伙伴;生命科學實驗室立足于基礎和前沿技術探索,代表了騰訊健康業務未來能夠觸達的邊界;健康普惠實驗室則致力于解決商業模式無法覆蓋,但社會價值巨大的公共議題。
2020年,《健聞咨詢》曾采訪過時任騰訊健康副總裁的吳文達,彼時“理想主義”氣息濃厚的他說,“不會賺快錢”“醫療這件事,可以做到退休那一天”。五年后,他的熱情未見消退,反而獲得了某種加持。他說在騰訊做事“很開心”、“和老板三觀一致”。這意味著,關于醫療的“理想態”在騰訊內部達成了一致。
一個有趣的案例是,今年10月,騰訊健康主導研發的DeepGEM病理大模型通過大規模臨床驗證。它的研究終點是,憑借一張常規病理切片圖像來預測肺癌的多種關鍵基因突變。
如果從商業立場出發,這是一個在立項之初就會被斃掉的項目。因為預測無法替代診斷,所以不論模型給出怎樣的結果,患者都必須通過基因檢測來指導后續治療,產品的臨床價值幾乎為零。但站在理想主義的視角,世界那么大,總有一些地方是不具備基因檢測條件的,這也就意味著,總有人會受益于此。
快與慢、公益與商業、規模與速度的新平衡關系形成了一個現實扭曲的角力場。騰訊健康需在觸手可及的誘惑中保衛醫療的邊界,在絕對克制中追求回報,二者拉扯共生,將互聯網大水漫灌的空間規模戰,轉化成醫療滴灌式的時間狙擊戰,后者意味著更少的資源浪費與更長的時間籌碼。
不久前的進博會期間,我們和吳文達聊了近兩個小時。巧合的是,在我們訪談的前一天,國家五部委聯合公布了《關于促進和規范“人工智能+醫療衛生”應用發展的實施意見》,我們的交流也從醫療AI開始。
以下是《健聞咨詢》與吳文達的對話。
●醫學的本質是人學
健聞咨詢:AI可以替代醫生嗎?
吳文達:我個人認為,取代醫生是個偽命題。AI不可能獨立開處方、無法寫診斷報告,也不會做手術。醫學的本質是人學,如果沒有醫生的參與,看病就會像冰冷的工業化自動流水線一樣。我很難想象,在可預見的未來,人類要到無人工廠看病。
健聞咨詢:這是不是由于您是醫學背景出身?現代醫學的一大進步便是,通過機器獲得病癥進行標準化的診斷。
吳文達:醫學的本質是人學。舉個例子,醫生對一位骨折病人的診斷,從他走進診室的那一刻就開始了,他的走路姿態、精神面貌都會成為疾病判斷的一部分。許多醫生會從患者的表情、神態、言語表達中獲取影響用藥的信息。目前的AI無法獲取并理解“人”能獲得的信息。
健聞咨詢:會有那么大的作用嗎?骨科病人拍個片就能觀測到底傷情如何。如果言語神態成為病癥的一部分,也可以通過傳感器獲得這些信息,給到模型判斷。
吳文達:一位醫生從患者身上觀察到的特征是無法窮盡的,機器捕捉這些信息指征要耗費大量資源。
在資源無限的情況下,疾病的判斷也不是有參數輸入就有準確的輸出,50%以上的??萍膊〉呐袛噙^程不會有一個清晰的數學公式,也不像圍棋比賽一樣有明確的輸贏規則。
健聞咨詢:不是所有疾病都需要復雜而精確判斷,像日常頭疼感冒、發燒咳嗽這樣的小毛病,容錯率高,通過AI醫生或線上醫生解決有何不可呢?
吳文達:年輕人患自限性疾病,即便什么不做,也大概率會康復。這類疾病的線上診療,本質上是與醫生IP的對話起到了安撫患者情緒的作用。
健聞咨詢:醫學是一個不斷趨于標準化的過程,比如越來越多的疾病指南。對大部分醫生來說,遵循指南辦事,是最好的方法,AI可以模仿這個過程;只有少數藝高人膽大的醫生會超出指南,而這往往使得他們在醫患糾紛中處于不利位置。
吳文達:如果是你,你會選哪種醫生看???
健聞咨詢:作為患者,我會選擁有超出指南知識的醫生。但如果我是醫生,我會遵循指南,畢竟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吳文達:這個困境的解法是,基于醫患信任的充分溝通,而選擇權最終一定在患者手中。
還是要相信醫生有一顆救人的心。沒有人當醫生,是為了為難病人。這是接受過專業訓練的一群人,本身就為“治好病人”而存在,所以面對病人回天乏術天然地會產生挫敗感,再疊加生活的壓力、經驗的限制以及醫患矛盾的風險,醫生群體的壓力可想而知。
但我個人認為,一個向好、向善發展的社會,應該鼓勵人們去不斷求知求真,去正視、解決問題,去承擔責任,而不是因循守舊,只求“不出錯”,一旦出現問題,就歸咎于體系、規則、指南。
●技術是解放人的工具
健聞咨詢:面向醫生的工具可以讓他們更快地看更多病人嗎?
吳文達:中國醫生次均診療時間也就5-10分鐘,每天看30-50個病人,還要怎么快呢?
AI類工具的目標應該是輔助和解放醫生,把醫護們從排班、寫病歷等細碎繁雜的工作中解救出來,讓他們有更多的精力了解患者和疾病,從而提高服務質量。
健聞咨詢:但一款不幫醫保省錢,也不為醫院創收的工具,幾乎沒有付費方。醫生不為工具花錢,把醫生當做核心業務服務人群,注定沒有可觀的收入。
吳文達: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有兩個,一是供給端醫院的信息化投入低,而同質化工具軟件在紅海中內卷,二是支付模式本身導向數量而非質量,但這是醫療系統必經的發展階段,騰訊這個體量的科技公司做事不會只看眼前。
健聞咨詢:對互聯網企業來說,越接近患者就離商業化回報越近。但騰訊既沒有醫藥電商,也沒有獨立健康類APP,你們怎么找到自己的定位的?
吳文達:在醫療這件事上,我們要考慮商業收入,但也會想為社會提供長期價值,那就要想,一個理想的醫療系統是怎樣的?我們能為實現它做些什么?
按這樣的思路,一層層剝開醫療問題,騰訊就會找到自己的位置。
終極目標,是抵達人類的生理極限。盡管預期壽命不斷增長,但人都有一死。最幸福的終點就是長命百歲,無病無災,在睡夢中壽終正寢。這樣的理想態非人人都能實現,生命最后的十年大概率伴隨著失能和疾病。
但它是一種導向,要實現這個目標,我們認為一個好的醫療系統應該形成讓大眾少得病、更健康的共識。所以我們在面向消費者的業務上,自建或投資生產科普內容,并提供工具,通過微信觸達用戶,不斷提高人們主動進行自我健康管理的意識,倡導大家多運動、預防疾病。
這樣分流一部分壓力后,老齡化沖擊下的醫療系統依然面臨著嚴峻考驗。再進一步,我們還需要為醫療體系提供更多藥械、檢測產品、疾病管理工具,讓藥品、器械、診斷產品的創新更高效。
從長遠發展來看,中國的公立醫療體系一定是老齡化背景下普通人的最后一張安全網,而控費背景下的醫生將會是“挑大梁”的群體。我們想為醫療提供盡可能多的現代化工具,讓醫生們稍微輕松一些。
在這個由內及外的系統中,信息化工具是我們擅長、大概率能幫上忙的部分。
健聞咨詢:可是你們聽起來在繞著核心問題走,與醫療、醫保、醫生、患者、醫藥的核心場景離得遠。
吳文達:我們是工具的提供方,不可能替代工具的使用者。醫院、醫生、醫保,他們本來就是解決問題的主角。
互聯網公司不可能替代醫保買藥買服務,也不可能用數字產品取代醫生。而賣藥,不是騰訊的生意。
健聞咨詢:依仗得天獨厚的互聯網資源,沒有講顛覆的故事,不會不甘心嗎?
吳文達:我不需要去畫一個餅來說服任何人。
健聞咨詢:包括你的老板們?
吳文達:我在騰訊做事很開心,就是因為價值觀一致。我們賺該賺的錢,不該賺的錢不賺。
健聞咨詢:為什么醫藥電商的錢不賺呢?還可以單拆上市,為二級市場貢獻一個新標的?
吳文達:這不是我們的生意。騰訊不可能無處不在,我們還是希望解決醫療本身的問題。
●醫療AI好像回到了2018年
健聞咨詢:為什么不單獨做一個2C的AI醫療APP?
吳文達:如果有一個覆蓋面足夠廣的AIGC產品或社交產品,也就不太需要單拎一個AI醫療APP出來。
健聞咨詢:你們也不打算做直接2C的專病模型、數字醫生?
吳文達:這樣類似取代醫生的項目,讓我感覺有點回到了幾年前的時候,故事聽起來炫酷但虛浮,是醫療AI的新一輪泡沫期。
健聞咨詢:與上一輪不同的是,醫療AI有了規?;穆涞貓鼍?,比如AI全科醫生。在這樣的落地場景中,怎么去證明AI比實際醫生更好呢?
吳文達:我不取代醫生,所以不需要證明AI比醫生好,只需要證明醫生有AI比沒AI好。
健聞咨詢:那你怎么證明他有了這個工具之后是更好的。
吳文達:如果追求嚴謹,那就需要像上一代醫學影像產品一樣做臨床試驗。做了循證的好處是,像器械和藥品一樣,有了免責聲明,如有副作用,是醫生使用不當。但這種方式不僅投入大、周期長,而且迭代受限,你五年前拿證就只能推廣五年前的產品,優化一個版本又是一筆投入。
這是新技術、新倫理、新商業的形成期,肯定會有多方博弈,但最終的目的應該是更高效地利用資源、推動技術進步,進而惠及更多人。
健聞咨詢:如果你不能證明AI有正向作用,醫療系統為什么要購買呢?
吳文達:應該是由醫院或者工具使用者,給出反饋和評測。
健聞咨詢:假設一個極端場景,AI給了某醫生錯誤的建議,但醫生水平有限,采納了這項建議,造成了醫療事故,醫生肯定有責任,那算法廠商是否該擔責呢?
吳文達:現實的例子,有些醫院的一體機封裝了開源的大模型用于輔助診斷,但算法廠商毫不知情。如果有誤診事故,那大模型開發商該擔責么?
健聞咨詢:醫院主導行為,算法廠商不知情,那肯定是前者擔責。但醫療垂類產品不會不知情?;蛘哒f,若將AI輔助產品歸類于非醫療器械軟件,那新的評測標準應該是怎樣的?
吳文達:現在醫療AI變化太快了,舊的規范無法滿足應用。11月4日,國家層面公布了《關于促進和規范“人工智能+醫療衛生”應用發展的實施意見》,這是一個綱領性的文件,我們期待與之匹配的新規范指導。
如果能有一個共識,對我們肯定是好事。我們達到衛健委的指導標準后,就全力去拼用戶體驗就好了。
健聞咨詢:AI全科醫生類若在基層規?;瘧?,技術上有難點嗎?
吳文達:沒有。這個場景比較簡單,很成熟。
健聞咨詢:20%的專病病種,亦是如此嗎?
吳文達:這類產品依賴與專業機構合作獲得科研數據,甚至有些機構也不一定有高質量數據。標準化數據依舊稀缺。
●要克制,不能甩鍋
健聞咨詢:騰訊把AI定位于輔助工具,那這樣的工具能為醫療系統做什么?
吳文達:底層模型能力,有Deepseek、混元等通用大模型,和醫療垂類大模型。
應用層,可搭建基于公開知識庫+醫院知識庫的RAG檢索系統?;跈z索能力可以提供潛在可能的診斷決策,告訴醫生基于輸入的患者信息,有哪幾種可能的疾病,并推薦不同組合的診療方案,質控用藥風險。
未來,AI的應用場景可能會出現二八分化,即面向80%疾病,調用通用模型進行微調向下兜住風險,即提供參考指南、最小化風險的參考方案;面向20%的專病、疑難雜癥,訓練Top Class的垂類模型,向上優化不斷提高輔助診斷質量。
平臺層,騰訊云智能體平臺開放了多個大模型工具,供科研院校、企業、醫生搭建基于特異性需求的Agent、Workflow。
騰訊為醫院、藥企、醫保和衛健系統等合作伙伴提供模型和云能力。比如,在貴州落地村醫的AI輔助問診系統,與微醫合作在天津構建健共體,在深圳羅湖醫聯體落地AI臨床助手,在金域落地DeepGEM大模型,攜手邁瑞研發“啟元”重癥大模型等。
主流市場肯定會圍繞大病、慢病、癌癥等成熟市場去競爭。我們自己會保留一定精力探索只有騰訊才能做的長尾效應病種,比如罕見病。許多探索性業務不一定最終能成功轉化為商業回報,但我們做成自己想做的、對社會有價值的事,就夠了。
健聞咨詢:騰訊支持你們這樣為理想發電嗎?
吳文達:在我的層面上,這是一個空間換時間的策略。我們以技術和用戶體驗為導向的2B業務,向客戶提供云、軟件、算法支持來維持發展,同時把與未來相關的科研項目養起來。
健聞咨詢:離現在最遠的項目是什么?
吳文達:現在我們的AI制藥團隊在用AI探究抗生素耐藥的機理,以篩選可能的藥物。這是一個全球公共衛生問題,也面臨著無支付方、區域不平等的困境。
但騰訊要做這件事,一是因為它與科技有關,二是它有長遠、明確的價值,這是大公司才能付得起的成本和耐心,去探索解決一個全球公共衛生問題的路徑。如果判斷準確,它會在未來實現商業價值。
健聞咨詢:現在開源大、小模型那么多,且算力成本低,會擔心B端企業自建團隊嗎?
吳文達:最好的AI科學家要么在大廠,要么在創業??缃绾献?,各取所長,而且也不會擔心同行競爭,相互吞并。
健聞咨詢:感覺你們是輕量運營的思路。
吳文達:純科技公司的本質是人,這是我們的優勢。我們想維護上下游良好的生態,就要學會克制,有所為有所不為,許多業務前景很好,但它屬于我們的合作伙伴。我們一直都知道,騰訊不可能變成世界的全部。
健聞咨詢:但這樣對下游來說,騰訊是可替代的。
吳文達:商業合作,技術肯定是第一位的,但商業習慣也很重要,要有雙贏的合作機制。我們相對而言,會維護長期的合作關系,摩擦也有,但我們不會甩鍋。
●騰訊能做什么
健聞咨詢:貌似你們這一輪就甘心做乙方了。
吳文達:“甘心”這個詞,有些不情愿的味道,但這件事本身就應該這樣做。若未來各行各業都以AI驅動,那云、數據庫,就會成為水電WIFI一樣的基礎工程,只有基建底子鋪得好,在此之上的生態才能長好。
健聞咨詢:你有沒有想過,理想的情況下,未來十年或二十年,把騰訊的資源、技術與中國醫療體系結合,會發生什么?
吳文達:騰訊還是跟著國家發展的大方向走。
中國老齡化、少子化的人口結構變化迅速,醫生護士的供給增速又不大,基層醫療服務質量還亟待提升。目前來看,AI是一個可能帶來變化的技術要素,所以要利用好它。
醫療系統需要為這些急促的變化兜底。但內生的動力、真正的健康中國,還是要推動每一個人自己更有動力、更有責任心地做好個人的健康管理。
健聞咨詢:改變大眾意愿是最難最難的事。
吳文達: 但不去做,就永遠沒有改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