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個人用AI做PPT 年賺7個億

52個人,個人一款AI PPT工具,用A億年入上億美元。做賺

在硅谷AI公司普遍“燒錢換增長”的個人2025年,他們卻靠做PPT干成了估值21億美元的用A億奇跡。

而這家公司的做賺名字叫——Gamma。

Gamma坐擁7000萬用戶,個人當之無愧的用A億行業新貴。它沒有成為下一個PowerPoint,做賺而是個人正在讓PowerPoint成為“上一個自己”。

所以當卡帕西發帖求推薦PPT版Cursor時,用A億下面清一色都是做賺網友自發刷屏的:Gamma!

來投資的個人多,但賺得更多

剛剛Gamma正式宣布,用A億完成B輪融資6800萬美元,做賺由A16Z領投,公司總估值升級到21億美元。

投資人給出的理由,也很直接:

AI時代,我們沒有理由繼續使用1987年的老古董軟件,我們領導投資、支持反PowerPoint。

毫無疑問,Gamma近期風頭正盛的表現,正在吸引眾多投資者紛紛側目。

就拿上一筆1200萬的融資舉例,Gamma錢都還沒花出去一分,新投資就已經找上門來。

但Gamma創始人卻不以為意:

現在我們銀行里擁有的錢,比我們之前籌集到的所有錢加起來還要多。

說人話就是,Gamma超能賺。

從2023年開始,Gamma就一直在盈利,累計已實現1億美元的年度經常性收入(ARR)。

要知道,團隊現在一共也只有約50名員工,相當于每位員工就創造了兩百萬美元的ARR。

所以VC圈的火熱,對Gamma來說,就是灑灑水啦??縑C不如靠自己,從Gamma發家開始,就一直秉持著這點。

一度瀕臨絕境的創業初期

Gamma最早成立于2020年,三位創始人Grant Lee、Jon Noronha、James Fox那時還都集體在Optimizely打工(bushi)當高管。

居家辦公時期,被妻子占用家里唯一的書桌后,Grant Lee只能跑到附近公園的長椅上,費力地盯著手機屏幕上的PowerPoint開會。

結果萬萬沒想到,和好哥們Jon Noronha交流后發現,他也深有同感:做Google Slides很痛苦,看別人做的Google Slides也很痛苦。

于是乎,這樣一群性格各異的“寵物愛好者”、“木工”、“桌游玩家”因為志同道合聚集在了一起,并在舊金山開始了他們的創業。

他們最初的想法是做一款更漂亮的PowerPoint替代品,也就是在線排版工具。

這是一個巨大的藍海市場,每個月都有將近10億人制作PPT,但要么制作費時費力,要么結果不盡如人意。

盡管這些年也有Keynote、Google Slides等工具陸續出現,PowerPoint的地位依舊穩如泰山,因為Office全家桶實在太強大……(doge)

所以他們把目標重新放在新的范式轉變上,希望回歸PPT制作本質。

首先開始大量的用戶研究和原型制作,強迫自己每天使用自家產品,每周還要用Gamma做匯報,最終總結出傳統流程的三大痛點:

格式設置:用戶通?;ㄙM80%時間用以美化PPT,只有20%時間關注內容。觀感評測:PPT做不好看,觀眾就不會買賬內容。結構僵化:PowerPoint固定結構迫使人們開始設計,但絕大多數人沒有受過專業訓練。在經過整整兩年的純產品迭代后,他們在2022年推出了公測版。

起初數據非常之亮眼,一經推出就拿下了當日、當周甚至當月的Product Hunt榜單第一,注冊率從每周100人猛增到每周3000人,增長30倍。

然鵝幾周后,增速就開始放緩,用戶保留率也不夠,因為絕大多數人仍然覺得Gamma制作PPT太難了。

而這時,他們的運營資金也所剩無幾,投資者甚至向他們施壓要求轉換賽道。

絕地逢生:黑流量也是流量

直到ChatGPT的出現,讓他們意識到AI或許能解決用戶最頭疼的問題——美化幻燈片。

說干就干,他們選擇孤注一擲,頂著壓力宣布不裁員、不轉型,只給自己留三個月時間,100% all in AI。

也正是在這三個月里,他們完成了六大核心功能,包括AI生成、智能布局和可視化樣式、AI設計建議、PDF導出等,而這些也在日后成為了Gamma留住用戶的核心打法。

于是在正式版來臨之際,事情迎來轉機。

他們進行了一次極為大膽的市場營銷,制作了夸大產品當前能力的宣傳視頻,并攥寫了極具爭議的推文:

商業中最有價值的技能即將被淘汰。設計一個殺手級幻燈片曾經需要數天,現在AI可以在幾秒鐘內就為任何人完成。

不出意外還是出了意外,Paul Graham看到了這篇,并轉發怒斥他們在“胡說八道”,一傳十十傳百,各路AI網紅也紛紛下場討論,最終讓這篇推文爆了……

而當路過的吃瓜群眾好奇地點進去后,就會發現:欸!Gamma生成的內容居然“有點意思”。

(計劃通?)

隨即,Gamma這款產品開始病毒式席卷社交網絡。先是每天5000名新用戶注冊、隨后是10000、15000……一直到數十萬。

留存率曲線也發生了重大變化,是以前無法企及的五倍之多。而且絕大多數用戶都愿意為產品付費。

這一刻他們知道,他們賭對了。

一周時間里,他們從默默無聞一躍成為硅谷AI內容工具第一梯隊,并收獲大量用戶和來自Accel的投資,ARR也破百萬美元。

但此時公司員工只有16名,即使后面規模擴大,也只增長到如今的52名。

小團隊、大營收,Gamma做產品也好,管理團隊也好,都是這同一套“以小搏大”的思路。

以小搏大的運營哲學

Gamma的獨特之處不在于文本生成,而是重新設計了表達界面。

無論是PowerPoint還是Google Slides,底層邏輯都是編輯,而Gamma側重用戶的表達——用戶輸入靈感,AI負責形式。

從思路到幻燈片一鍵生成,無需從頭設計,就能制作出品牌風格一致的精美PPT,還能導出格式無縫銜接到PowerPoint、Google Slides。

正如Jon Noronha所說:

我們不是要替代PPT,而是要幫人類消滅對空白頁的恐懼。

在微軟、谷歌等巨頭主導的生產力賽道中,Gamma找到了脫穎而出的切口:AI生成+極致美感+即時分享。

大公司靠資源堆疊,小公司就專注用戶體驗,找到用戶剛需“讓AI幫我表達”,然后一擊致命。

所以在人才招募上,公司的信條是:痛苦地慢速招聘。

始終保持高標準,只招A類玩家,確保每一位員工都和公司有著相同的價值觀。采用“球員兼教練”模式,要求所有的管理者既需要參與基礎工作,也要能指導團隊方向。

結果就是讓組織扁平化,一個人帶領三個人,就能頂上原來20人的產出。

在增長策略上,創始人Grant Lee用了以下四點來形容:

1、影響者營銷:

90%的產品影響力取決于小于10%的病毒式傳播,而要觸發這一點,絕非偶然。

初創公司首先需要列出產品的目標KOC(關鍵意見消費者),為他們提供至少六個月的豐厚獎金,并讓他們開設新賬號,不要插手劇本指導,要讓創作者們能夠自由發揮。

然后跟蹤其中表現優異的創作者,甚至聘請他們作為顧問,培訓其他人。

注意所有的社交平臺都要投放,也可以從入職面試者處了解潛在客戶渠道。

2、績效營銷與品牌:

為了打造品牌,初創公司不得不付出巨大的時間和金錢代價,需要堅持不懈地去測試各種創意。

直到其中一個特定用例引起共鳴,然后圍繞它展開工作。

3、用戶測試:

在產品原型階段進行廣泛的用戶測試,了解用戶體驗感,如果隨機用戶都認為產品簡單有效,再進行發行。

4、Dogfooding:

當團隊有多個想法時,Dogfooding可以協助找出最優解。

總之,“能力+運氣+相信自己”缺一不可,厚積薄發然后抓住機會,Gamma就這樣實現逆風翻盤。

One More Thing

不過要像Gamma一樣打贏翻身仗,現在的AI市場難上加難。

Reddit前CEO Yishan Wong最近就在??上連發兩篇長文唱衰AI創業,連馬斯克也來橫插一腳:這話說得真沒錯!??

簡單來說,他的觀點是:基礎模型掌握算力等底層優勢,幾乎只要出現一個新應用,基礎模型就能在幾天之內學會。

這也就意味著,對絕大多數初創公司而言,發展窗口被極速縮短,要賺錢,要么迅速變現,要么打差異化路線,等待被巨頭股權收購。

但無論哪種,初創公司要想成長為新一代AI巨頭也可能性極低,最好的機會是在高度專業化的領域中找到真實世界的應用細分市場。

比如說Gamma、Perplexity、Runway、Cursor等這些以小搏大的硅谷奇跡,走的無一不是這個路數。

在巨頭們拼“更強模型”的時候,他們拼的是“更懂人心的產品”。

所以基礎模型一加功能,創業公司就會灰飛煙滅嗎?似乎也未必。

焦點
上一篇:湖南一嬰兒一出生就15歲:在
下一篇:保溫杯里放這幾樣東西秒變“炸彈”:很多人都在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