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消息,黃仁華“NVIDIA在中國市場的勛稱線程份額已經從之前的95%驟降至0,目前我們已經完全退出了中國市場。退出”
最近,中國由美國城堡證券(CitadelSecurities)組織的市場一次活動中,NVIDIA CEO黃仁勛發表了一番引人注目的沐曦摩講話。
2022年以前,等國NVIDIA靠著領先的接棒GPU架構以及成熟的CUDA生態,在我國大模型訓練芯片市場的黃仁華占比甚至一度接近100%,幾乎壟斷了這一領域。勛稱線程
“我們(美國)實施的退出政策,導致美國失去了世界上最大的中國市場之一”,黃仁勛坦言。市場
此前黃仁勛還曾預測,沐曦摩未來兩到三年內,等國中國人工智能市場的規模將達到約500億美元。
隨著NVIDIA退出中國市場,國產GPU廠商們開始紛紛扛起接力棒,填補市場空缺。
當前在國內市場,國產AI芯片廠商展現出了多元化的突破方向:既有沐曦、摩爾線程、海光信息、天數智芯、壁仞科技這類專注通用型計算架構(GPU)的芯片設計企業,也有華為昇騰、寒武紀、昆侖芯、燧原科技等主攻專用型計算架構(ASIC/DSA)的芯片設計企業。
據了解,華為昇騰憑借自身多年的技術積累和生態優勢,成為了高端市場的主要替代力量,其旗下的昇騰910芯片已經進入國內互聯網廠商大型AI模型的訓練環節,實際應用效果逐步顯現。
而寒武紀、海光信息等上市企業,則在細分領域取得了不錯的突破。
其中寒武紀的思元590芯片,支持主流的深度學習框架,在視覺處理、語言大模型等場景中,性能能達到NVIDIAA100的80%左右;目前它已與智象未來、百川智能等頭部算法公司展開合作,為互聯網大廠的搜索業務、廣告推薦系統提供穩定的算力支撐。
除了華為昇騰和寒武紀,摩爾線程的發展也值得關注——該企業已研發出四代GPU架構,還在此基礎上衍生出十多款芯片。
這些芯片的應用范圍很廣,涵蓋了人工智能計算、專業圖形處理以及桌面級圖形加速三大領域,覆蓋了不同場景的需求。
沐曦科技則把重點放在“訓練與推理一體化”的GPU芯片研發上。截至2025年第一季度,該公司的GPU芯片累計銷量已經超過25000片,并且已經向北京、上海、杭州等九個主要智能計算集群交付了產品,落地應用進展順利。
不久前,沐曦集成電路(南京)有限公司在南京公開推出了首款全國產通用GPU——曦云C600,這一舉措標志著國產高性能GPU實現了歷史性突破。
根據公開信息,曦云C600是基于沐曦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GPUIP打造的,而且實現了從芯片設計、制造到封裝測試的全流程國產供應鏈閉環;它的大容量顯存搭配多精度混合算力,能為數字經濟發展提供安全可控的算力支持,保障產業鏈自主可控。
從市場數據來看,IDC的統計顯示,2024年我國自主研發的AI芯片在國內市場的份額已經攀升至30%,預計到2025年這一比例將突破50%大關,國產芯片的市場影響力正在快速提升。
有業內人士指出,用不了多久,國產算力芯片的使用比例就會超過海外芯片,就目前來看,兩者的使用占比已經基本達到五五分,國產芯片的認可度越來越高。
不過也有觀點認為,當前國內面臨的最大限制仍是先進晶圓制造工藝,好在在芯片設計方面,技術差距并不算大。軟件生態雖然和CUDA還有較大差距,但這一領域并不存在技術層面的限制,因此只要后續投入足夠的資源,逐步完善生態,是能夠慢慢趕上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