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 id="zlk11"><small id="zlk11"></small></b>
  • <b id="zlk11"><sub id="zlk11"></sub></b>

  • <rp id="zlk11"></rp>
    <var id="zlk11"></var>
    <video id="zlk11"><td id="zlk11"><output id="zlk11"></output></td></video>
      1. 您現在的位置是:知識 >>正文

        東西問丨印尼漢學家韓善美:我為何研究中國形象?

        知識21423人已圍觀

        簡介中新社雅加達11月7日電 題:我為何研究中國形象?——專訪印度尼西亞漢學家、印尼華裔總會文教部負責人韓善美中新社記者 李志全2025年是中國與印度尼西亞建交75周年,也是萬隆會議召開70周年,在兩國關 ...

          中新社雅加達11月7日電 題:我為何研究中國形象?東西

          ——專訪印度尼西亞漢學家、印尼華裔總會文教部負責人韓善美

          中新社記者 李志全

          2025年是問丨為何中國與印度尼西亞建交75周年,也是印尼研究萬隆會議召開70周年,在兩國關系發展歷程中具有特殊意義。漢學

          回顧歷史,家韓兩國關系曾經歷風雨。善美印尼人是中國怎么看中國的?印尼眼中的中國形象是怎樣的?如何看待人文交流在兩國關系中的獨特作用?日前,《中印尼人文交流研究及印尼眼中的形象中國形象》新書發布會在雅加達舉行,該書作者、東西印尼漢學家、問丨為何印尼華裔總會文教部負責人韓善美(Santi Ding)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印尼研究就相關議題進行了探討。漢學

        2025年9月24日,家韓韓善美手持新書,善美在2025年印度尼西亞國際書展上。中國中新社記者 李志全 攝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您為何選擇以“印尼眼中的中國形象”為研究主題?這與您個人經歷有怎樣的聯系?

          韓善美:當下,社交媒體的迅速發展使中國在印尼社會的形象傳播更為復雜、多元,既有積極認同,也存在誤讀和偏見?!吨杏∧崛宋慕涣餮芯考坝∧嵫壑械闹袊蜗蟆芬粫饕劢箖蓢宋慕涣鞯臍v史脈絡與現實狀況,并剖析印尼社會對中國的認知與形象。我希望這本書能成為連接兩國人民心靈與思想的橋梁。

          我之所以選擇“印尼眼中的中國形象”作為研究主題,與其說是學術興趣,不如說是一種人生必然。我出生在印尼蘇門答臘島的明古魯省,雖然家境普通,但自幼父親常給我講鄭和下西洋的故事。那時的我,只覺得“中國”是一個遙遠而神秘的國度。后來我在雅加達學習中文,又因孔子學院獎學金到福建師范大學完成本科,隨后在華中師范大學攻讀碩士與博士。從青澀的印尼女孩到中國博士,我的人生本身就是兩國人文交流的一條小小航線。

          在求學與研究過程中,我漸漸發現,“中國形象”在印尼社會中并非單一,而是充滿復雜的歷史、政治與情感層次。有時是好奇與欣賞,有時是誤解與距離。我想弄清楚:印尼人到底怎么看中國?這種認知是怎樣形成、變化甚至被媒體與國際輿論影響的?于是我選擇以學術方式,去回答自己從小就存在心中的疑問。

        2025年9月25日,韓善美在《中印尼人文交流研究及印尼眼中的中國形象》新書發布會上推介新書。受訪者供圖

          中新社記者:在您的研究中,印尼社會對中國的認知經歷了哪些主要變化?這些變化背后的關鍵因素是什么?

          韓善美:在我的研究中,印尼社會對中國的認知,大體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歷史記憶時期。早在鄭和下西洋時代,印尼與中國的交流就已建立。那時的“中國印象”是友好、慷慨與文明的象征。直到20世紀中葉,印尼社會仍然保留著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尊重與好奇。

          第二階段是冷戰與政治敏感時期。受當時國際政治氛圍與印尼國內政策影響,印尼與中國關系一度陷入隔閡。印尼社會對中國的認知被簡化甚至扭曲,部分民眾對“中國”產生了距離感甚至誤解。

          第三階段則是新時代的重新認識時期。隨著印尼與中國關系的恢復與發展,特別是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中國在印尼的存在變得更立體?;A設施、教育合作、數字經濟、媒體傳播等領域,讓更多印尼人開始直接接觸真實的中國。

          我在調研中發現,印尼人尤其是年輕一代,對中國的發展速度和科技實力印象深刻。他們會用抖音、微信、B站等社交平臺了解中國社會,也開始意識到“東方現代化”的另一種可能性。當然,新的誤解也在生成。信息碎片化容易造成刻板印象的再生產。印尼社會對中國的認知既前所未有開放,又需要平衡與引導。正因如此,我認為媒體與教育是塑造國家形象最關鍵的兩個領域。

          中新社記者:中印尼建交75周年之際,您如何看待人文交流在兩國關系中的獨特作用?與政治、經貿合作相比,它有何不同價值?

          韓善美:政治和經貿合作固然重要,它們是國家關系的骨骼;但人文交流,是維系這一“身體”靈魂的血脈。國家之間的信任,不僅來自協定與合同,更來自人心的理解與共鳴。

          在我看來,人文交流的獨特價值有三個。第一,它能化解“看不見的距離”。政治談判解決的是利益分歧,而人文交流消弭的是心理隔閡。第二,它能讓合作更可持續。只有當民眾真正理解對方文化,合作才不會停留在表層。第三,它能讓國家形象更具溫度。無論是學生交流、語言教學、影視傳播,還是宗教與藝術對話,這些都讓“中國形象”變得鮮活、生動、有人情味。

          我經常引用印尼一句諺語:“國家間的友誼,最終要落在人與人的友誼上?!碑斠粋€印尼孩子因為中文歌喜歡上中國文化,當一個中國企業家理解印尼社會的傳統習慣并尊重它,這些細微的互動,往往比宏大的政治敘事更能打動人心。這也是我愿意承擔“民間使者”這個稱號的原因,我相信理解比立場更重要。我愿繼續在印尼與中國之間行走,用研究、寫作與交流,讓更多人看到彼此、理解彼此。

        2024年8月27日,印度尼西亞雅加達,中國國產3A單主機游戲《黑神話:悟空》畫面吸引小朋友。中新社記者 李志全 攝

          中新社記者:展望未來,您對中印尼在人文、教育和媒體領域的合作有何建議?年輕一代在其中應發揮怎樣的作用?

          韓善美:我認為未來印尼與中國的合作,需要從“項目合作”走向“價值共建”。在人文領域,兩國可以設立更多聯合研究平臺,圍繞跨文化傳播、社會心理、宗教與現代化議題展開對話。文化合作不應只是節慶式的活動,而應是持續的思想交流。

          在教育領域,希望看到更多“互訪型”的青年項目。中國高校已經接收了大量印尼留學生,印尼的高等院校也可以更積極地邀請中國教師與學者前來講學、開設課程。教育是雙向的,互訪越多,往往誤解就越少。

          在媒體領域,我特別強調敘事權的平衡。長期以來,印尼的中國報道多由西方媒體轉述,導致“二手印象”的形成。我們需要培養更多了解雙方文化的青年記者、學者、譯者,讓他們以雙語、雙視角講述真實的故事,用雙方都能聽得懂的語言來敘述。新聞不僅傳播事實,也建構認知。媒體人文交流應成為下一階段重點。

          至于青年,我認為他們既是受益者,也是創造者。在互聯網時代,青年是連接世界的天然節點。他們懂語言、懂技術、敢表達。如果說上一代人的任務是“搭橋”,那么我們這一代人的使命,就是讓橋上永遠有人來往。我希望印尼與中國的年輕人都能帶著開放的眼光看世界,在差異中尋找共鳴,在理解中找到力量。(完)

          受訪者簡介:

        韓善美。受訪者供圖

          韓善美(Santi Ding),印尼明古魯省人,華中師范大學博士,華中師范大學中印尼人文交流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F任印尼—中國法律、文化與投資研究中心副主任、印尼中華伊斯蘭教聯合會副秘書長、印尼華裔總會文教部負責人、印尼司法部宣誓翻譯員。印尼青年一代具有代表性的漢學家之一,積極投身印尼與中國之間的文化交流與民間友好合作,在兩國人文交流中扮演了橋梁與紐帶的角色。

        更多精彩內容請進入東西問頻道

        Tags:

        相關文章

        ? 最斩殴美精品一二三区_手机免费Av片在线播放_精品在线欧美一区二区_亚洲欧洲自拍拍偷午夜色无码_精品3d动画肉动漫在线无码_日本高清中文字幕二区不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