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賽點 | 全運史上首個跨境馬拉松!絲滑通關“絲滑通關”是全運如何煉成的? 11月15日上午,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的史上首個松何馬拉松比賽落下帷幕。 本屆全運會共有兩個跨境賽事??缇吃诳缭交浉郯娜氐鸟R拉公路自行車比賽落幕后,跨越深港兩地的煉成馬拉松賽事就備受關注。 當天,絲滑通關在男子項目的全運競爭中,全國紀錄保持者何杰在最后幾公里沖出重圍、史上首個松何一馬當先,跨境最終以2小時12分07秒的馬拉成績奪取了個人首枚全運會金牌。 女子項目方面,煉成上屆冠軍張德順跑出2小時30分20秒,絲滑通關成為全運會馬拉松衛冕第一人!全運 摘取這枚具有歷史意義的史上首個松何金牌后,為備戰全運會遠赴肯尼亞訓練的何杰表示,在此奪冠非常有意義,希望未來能有更多這樣的賽事。 何杰還說,自己在世界各地都參加過馬拉松比賽,但這次參加全運會跨境馬拉松感觸很深,“給我的感覺是,我們國家的基建確實很厲害!這條路線,包括路兩邊的橋,給我感覺很震撼!” 本次馬拉松的路線以深圳灣體育中心附近的道路為起點和終點。 起跑后,選手通過深圳灣口岸,經過深圳灣大橋進入香港,至港深西部公路后折返,然后按相同路線返回深圳灣體育中心的終點。 他們沿路經過深圳灣公園、人才公園、大沙河生態長廊、科技園等標志性區域以及香港的米埔自然保護區等自然生態區——都市和自然的景觀無縫銜接。 同樣“絲滑”、“無縫”的,還有跨境賽事的組織工作。 作為史上首個全運會跨境馬拉松,賽事實現了“無感通關”,通過前置查驗和閉環管理,確保運動員跨境的零延時。 新科技的運用也很關鍵。選手都佩戴了實時定位的手環,組織者還運用人臉識別等技術進行全程精準管控。 此外,依托深港的協同聯動機制,賽事在執裁、保障等方面實現無縫銜接,充分展現了融合發展成果。 十五運會田徑(馬拉松)競委會綜合保障處副處長趙帥說,組織工作的難點之一,是選手在香港段要全程逆行,“深圳是靠右行,香港是靠左行。那么,不管是進口岸還是出口岸,選手們在香港段都要逆行?!?/p> 趙帥介紹,為做好這個工作,他們提前聯系好香港的同行,并和海關、邊檢等部門進行溝通和實地踏勘,確保信號、人員和設施“全都能對得上”,并為應對突發事件做好準備,“在確保通行過程無接觸、無感通關的同時,也確保選手能體現出最好的競技狀態?!?/p> 據了解,十五運會田徑(馬拉松)專項競委會和香港全運會統籌辦建立了多層級的溝通機制,確保馬拉松的分段保障無縫接續。 此外,志愿者工作也體現出融合發展的成果。 田徑(馬拉松)競委會志愿者主管許牧楠透露,參與馬拉松賽事服務的500名志愿者里就有幾位港澳志愿者——他們都是通過統一招募后,分配到馬拉松賽事的起終點以及賽道服務的,“大家平時都在一起,在志愿服務當中,所有人都是在協同配合?!?/p> 許牧楠認為,這也契合了這場跨越深港的馬拉松主題:“我們大灣區一起攜手,辦好這場賽事!” 記者 | 彭延媛 更多精彩內容請進入體育頻道 |